《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制定机关:
河南省 许昌市
发文字号:
许政 [2022] 36号
实施时间:
2022.08.3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位阶:
地方法规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8月31日 

 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规划 (2021-2025年)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统筹许昌市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全面践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大幅减量、深度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安全处置,提升许昌市固体废物管理水平,提升许昌市生态环境品质,编制《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固废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固废产生处置现状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许昌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有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废渣、炉渣、脱硫石膏、油砂等几类,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供热、煤矿、建材等行业企业。202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1.90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301.43万吨(包括综合利用上年量5.72万吨),处置量为15.42万吨(包括处置上年量0.98万吨),贮存量为11.69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3.6%。 

 煤矸石产生处置情况。2020年许昌市煤矸石产生量为125.46万吨,综合利用量106.3万吨(含综合利用上年贮存量4.63万元),处置量13.02万吨,贮存量11.6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4.7%。许昌市产生煤矸石的企业约14家,主要分布在禹州市、襄城县和建安区,其中,禹州市占比59.9%,襄城县占比30.4%。以煤矸石作为生产用原辅材料的企业约40家,主要为建材企业。 

 粉煤灰产生处置情况。2020年,许昌市粉煤灰产生量112.27万吨,综合利用量113.25万吨(含综合利用上年贮存量1.00万吨),处置量0.0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100%。许昌市粉煤灰产生企业共计15家,主要以煤炭作为原材料或者能源进行生产的企业为主,如热力公司、建材企业等,主要分布在禹州市、东城区和魏都区,其中,禹州市占比60.0%,东城区占比31.3%。以粉煤灰作为生产用原辅材料的企业约65家,主要利用方式为商砼、水泥、建筑砌块等。 

 冶炼废渣产生处置情况。许昌市产生冶炼废渣的企业约110家,大部分由长葛市企业产生,占比达到99.7%。以冶炼废渣为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共计5家,产生的冶炼废渣中65.4%被企业消纳利用,34.6%的冶炼废渣需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处置。炉渣产生处置情况。2020年许昌市炉渣产生量54.78万吨,综合利用量54.75万吨(含综合利用上年贮存量0.07万吨),处置量0.1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9.9%。许昌市产生炉渣的企业约14家,主要分布在禹州市、魏都区和东城区,其中,禹州市占比73.4%,魏都区占比10.1%。以炉渣为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共计10家,主要为建材类企业,利用方式主要为水泥原料、建筑砌块、制砖(烧结砖)等。 

 脱硫石膏产生处置情况。2020年许昌市脱硫石膏产生量21.06万吨,综合利用量19.64万吨,处置量1.42万吨,综合利用率93.3%。许昌市产生脱硫石膏的企业共计7家,主要分布在禹州市和东城区。以脱硫石膏为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共计6家,主要为建材类企业。

 废旧金属产生处置情况。许昌市以废钢、铝废碎料、废电缆等废旧金属为原材料进行生产的企业超过470家,主要集中于长葛市大周镇,许昌市废旧金属利用量占比达到93.0%。长葛市大周产业集聚区是许昌市十大产业集聚区之一,目前已形成了再生钢铁和再生有色金属两大主导产业,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和再生镁及其它金属四大产业集群。 

 2.农业固体废物 

 畜禽粪污产生处置情况。2020年,许昌市840家规模养殖场,主要饲养生猪、肉牛、奶牛、肉羊、肉鸡、蛋鸡等多个品种,其中襄城县、禹州市和建安区数量最多,分别占比35.4%、22.1%和16.3%。畜禽养殖粪污的产生量为340万吨,安全处置量为340万吨,资源化利用量为316万吨,资源化利用率为92%,利用方式主要为粪肥还田。 

 农作物秸秆产生处置情况。许昌市农作物秸秆种类主要包括小麦、玉米、薯类、油菜、大豆、棉花及花生秸秆等。2020年,许昌市秸秆产生量为353.76万吨,秸秆可收集量为292.82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量为278.47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5.1%,利用方式主要为“五料化”利用,即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饲料化。 

 废旧农膜产生处置情况。2020年,许昌市农用薄膜使用量为2581.3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1736.8吨,棚膜使用量为844.5吨,回收量为2443.9吨,回收率为94.7%,综合回收率为95.5%,回收方式主要为外地企业收购,厂家置换。 

 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处置情况。2020年,许昌市探索农药包装物试点工作,建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建立政府购买病虫防治服务机制,整顿农药经营市场。2020年全市农药使用量比2019年减少了17.96吨,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源头减量行动成效初显。许昌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刚刚起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3.生活源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产生处置情况。2020年,许昌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16.3万吨,填埋量为0.1万吨,焚烧量为102.62万吨,堆肥处理量为13.61万吨。其中,中心城区、禹州市生活垃圾采用焚烧和填埋相结合方式处置,长葛市和襄城县生活垃圾全部采用焚烧处置,鄢陵县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和分拣+堆肥的方式进行处置。目前,许昌市共有垃圾填埋场6座,总库容497.1万立方米,已使用372.14万立方米,剩余124.96万立方米。已建成了集发电、供热于一体的垃圾焚烧厂1座,处理规模达到2250吨/天。 

 餐厨垃圾产生处置情况。许昌市出台了《许昌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暂行)》(许政办〔2018〕37号),对餐厨垃圾投放、收运、处置进行了规定。2020年,许昌市中心城区共有餐饮单位2600余家,每天产生餐厨废弃物约93吨,餐厨垃圾年产生量约3.35万吨。目前,许昌市主要采用餐厨废弃物固、液分离的处理方式,分离后的固体部分就近倾倒至生活垃圾中转站,由市、区环卫部门将餐厨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一起进行焚烧处置。目前,年处理规模3.65万吨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项目已建成。 

 建筑垃圾产生处置情况。2020年,许昌市建筑垃圾产生量为746.7万吨,其中,拆除(砖渣)类建筑垃圾114.5万吨,弃土类建筑垃圾632.2万吨;综合利用处置量为705.65万吨。许昌市拆除(砖渣)类建筑垃圾由特许经营企业收集后采取进行破碎筛分生产成再生原料和再生产品的方法进行再生利用;弃土类建筑垃圾主要采取堆坡造景、复耕、填埋、道路修建、公园造景、绿化微地形等方式进行消纳处置。许昌市区及各县(市、区)现有建筑垃圾消纳场7个。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处置情况。2020年,许昌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17.74万吨,其中,处置量为13.08万吨,处置方式主要是采用焚烧制砖建材利用、电厂干化焚烧、水泥窑协同处置等;利用量为4.66万吨,利用方式主要是采用蚯蚓养殖、好氧发酵及堆肥利用等。污泥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包装废物产生处置情况。许昌市邮政快递业电子运单使用基本实现全覆盖,一联电子运单使用率稳步提升,“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93%,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到86%,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到90.3%,102个邮政快递网点投放了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10个快递无废网点试点顺利完成,快递绿色包装治理相关指标纳入了许昌市行业信用体系。 

 4.危险废物 

 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处置情况。许昌市工业危险废物主要类别包括废焦油、脱硫废液、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矿物油、铝灰、医药废弃物等,主要来源于焦化、垃圾焚烧发电、电子设备制造业、再生金属加工、生物制药等行业企业。2020年,许昌市共产生工业危险废物约59338吨,利用处置量为58862吨(包括利用处置上年量541吨),本年贮存量为1017吨,倾倒丢弃量为0吨,处置率100%。汽修行业危险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66%。目前,全市共有8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其中综合经营单位1家,医疗废物处置单位1家,废矿物油收集单位6家。许昌市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可处置28大类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达到30000吨/年,医疗废物处置能力15吨/日。 

 医疗废物产生处置情况。2020年,全市医疗废物收集处置量为2108吨,全部交由许昌卫洁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处置。许昌市医疗废物均采用微波消毒、高温灭菌方式处置,最终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对达标处理后的医疗废物实施焚烧处置。目前,许昌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15吨/日,基本能够满足全市医疗废物处置需求,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覆盖率达到97.9%,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资源回收率达到86.56%。

 (二)固废管理问题与需求

 1.工业绿色化及集聚水平待提升 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

现有生产体系资源能源消耗有待进一步降低,尤其是废旧金属冶炼加工、建材、铸造、造纸、化工、档发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清洁生产工作推进有待加快,产品工艺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和废物循环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潜力较大,园区内固体废物的高效循环利用尚需推进。 产业集聚发展程度待提升。许昌市工业固体废物种类多,固废产生企业数量较多且分布分散,不同县(市、区)工业固废产生及处置能力不匹配,部分固废存在处置缺口;许昌市已形成10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仍存部分限制类企业及小微企业未实现入园,给工业固体废物统一化、标准化管理带来困难。 

 2.农业废物收运处置体系待完善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许昌市农作物秸秆以还田为主,高值化利用占比仅在7%左右,资源化水平仍存进步空间,烟秆、辣椒秆尚未被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置利用设施标准有待提升,沼气等能源化利用率不高;畜禽养殖企业种养结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体系亟待完善。许昌市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产生量大,已在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方面开展试点工作,但覆盖范围较小,尚未形成较完整的收储运及处理体系及链条;农业废弃物处理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3.生活源废物循环利用有待提升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需进一步深入。

许昌市已在部分小区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较低,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分类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鼓励民众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垃圾分类准确度有待提升,低值可回收物收集、分类、转运、处置等方面需进一步探索。 

 废物收集与处置系统待完善。许昌年处理规模3.65万吨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项目即将投入运营;建筑垃圾采取特许经营方式,但尚未覆盖全市域,无法保证建筑垃圾源头收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工程项目建设等产生建筑垃圾不断增多,城市建筑垃圾的堆存、消纳、处置能力有待提升。 

 4.危险废物收集处置体系待强化社会源、小微企业危废管理体系待建立。

市辖区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得到有效的管理,但废铅酸蓄电池、废矿物油、实验室废物等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处置体系建设还在探索之中;产生危险废物的小、微型企业较多,危险废物产生数量较少,小微企业危废处置网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危废、医废管理及应急能力亟需提升。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需经固化稳定化后填埋处置,收纳飞灰的填埋场库容将满,飞灰最终的去处亟需解决;医疗废物信息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应急处置体系尚不完善;医疗机构数量较多且分布分散,部分农村地区医疗废物尚未纳入集中收集处置范围。 

 5.“无废”经济活力待进一步激发 固废产业骨干企业数量偏少。

许昌培育了一批不同领域的固体废物处置企业,为固废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保障,但骨干固废企业数量偏少;政府发布出台的固废骨干企业引进、扶植等相关政策偏少,企业发展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固废产业科技研发能力有待提高。许昌市在固废产业科技研发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科研投入力度、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同技术研发力度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智慧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许昌市在智慧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各部门相关固体废物数据尚未完全打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有效监管格局和服务模式尚未完全形成。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总体要求,整体推进工业、农业和生活领域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精细化管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六化,统筹推进。紧密结合许昌实际,坚持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低碳化、高值化、信息化,明确目标,细化任务,精准发力,逐步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综合治理。 问题导向,精准发力。针对许昌固体废物管理突出问题,以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回收利用水平低、处置缺口大等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分类补齐短板,坚持优先源头减量、充分资源利用、全过程无害化原则,科学制定近期及中远期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造许昌“无废城市”建设典型示范。 注重长效,创新驱动。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担纲、市场引领,激发企业创新创造内生动力。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项目收益覆盖投入,保障任务与项目落地实施,实现“无废城市”建设可持续。以“无废城市”建设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创新为保障,不断提升城市固废管理水平。 协同联动,全民参与。坚持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引领城市环境管理,创新“无废城市”建设的组织实施机制。全面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无废城市”建设重要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积极开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健全完善固体废物收运体系,加快推进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实施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管理的系统化、法制化、科学化和精准化程度,确保固体废物的安全处理处置,以源头大幅减量、资源高效利用、废物安全处置、管理精细到位、机制科学长效为总体目标,到2025年,实现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大下降,综合利用水平及无害化处置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城市固体废物综合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规划指标:本规划目标基准年为2020年,共设置7大类合计51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8项,预期性指标43项。具体指标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主要任务

 (一)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助力工业领域碳达峰

 1.提升传统产业绿色水平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倒逼作用,综合利用价格、信用、信贷等经济手段推动落后低端企业主动退出市场,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支持建材企业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生产扩能,提高新型建材产业规模,改变过去以制砖、混凝土砌块等为主的低值单一的综合利用方式,提升建材行业接纳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围绕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实施煤焦化、建材、档发、造纸、化工、铸造等传统产业技改升级、产业链延伸,实现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开展硅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从原煤开采、洗煤、炼焦到单晶硅、硅切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硅全产业链模式,引导煤焦化行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档次提升。到2025年年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量下降幅度超过1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围绕龙头企业、核心产品、创新平台,聚焦主导产业,做强一批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构建良好的产业链生态。重点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5年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持续推进采矿行业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绿色矿山、“无废”矿区建设,推动大中型矿山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标准,新建矿山、技术改造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逐步达标。逐步推进煤炭、有色金属、冶金、非金属矿等重点行业环境友好型开采方式创新,减少煤矸石、废石等大宗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贮存量,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推动利用矿业固体废物生产建筑材料,推广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环境友好型井下充填回填。到2025年年底,绿色矿山建成率超过60%。

2.强化绿色制造体系构建 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及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严格实施“双超双有”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重点推进采矿、再生金属、水泥、钢铁、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支持规模以上企业按照国家鼓励发展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自愿实施清洁生产。重点提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大的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推动企业生产洁净化和废物资源化,树立行业清洁生产标杆,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优先在煤炭、电力、化工、食品行业、有色金属、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工艺、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升级和绿色化改造。到2025年年底,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工业企业占比达到40%。 

 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支持绿色设计,提高产品可拆解性、可回收性,减少有毒有害原辅料使用。对标相关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以铅酸蓄电池、动力电池、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行业为重点,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开展绿色设计产品创建工程,从产品可修复性、可升级性、耐用性和可回收性等方面进行设计,实现产品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重点,把创建绿色工厂(园区),作为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要突破口和重要抓手,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强的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 

 3.推进产业集聚循环发展 推动工业企业入园规范化管理。

开展城镇及周边未入园的工业企业摸底调查,梳理相关企业用地、耗能、排污等资源消耗情况,以及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产能、税收、劳动就业、全要素生产率等情况,建立城镇及周边未入园的工业企业台账。建立完善的工业入园支持政策和管理机制,积极推动限制类和小微型工业企业入园发展,尤其是固废产生量较大的企业,通过在园区高标准、集中式配套污染处理设施,提高工业企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能力。

强化开发区规范化布局。各开发区根据自身主导产业特点,以“区中园”、“园中园”形式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规范建设固废集中贮存与处置设施。严禁将工业危险废物混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中贮存、处置。到2025年年底,全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循环化改造、绿色园区建设的工业园区占比达到100%。  

推进产业链节循环化。引进一批符合生态环保和投资强度要求、能够延伸产业链、对转型升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技改项目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加快绿色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园区企业内、企业间和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推进产业“首尾相连”,实现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以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园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以建材、化工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园区,推广绿色低碳生产工艺技术,加快产品升级改造,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4.促进减污降碳融合发展 推进工业固废减碳循环再生。

积极推动工业领域碳减排,鼓励钢铁、建材、化工、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率先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行动方案,逐步降低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碳排放强度。拓宽综合利用率较低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途径,推动采矿废石制备砂石骨料、陶粒、干混砂浆等砂源替代材料和胶凝回填利用,扩大赤泥和钢渣利用规模,提高赤泥在道路材料中的掺用比例,扩大钢渣微粉作混凝土掺合料在建设工程等领域的利用。

提高综合利用率较高的固废综合利用质量,引导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生产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绿色建材,继续推广磷石膏在生产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利用,探索磷石膏在土壤改良、路基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以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具备一定基础的工业企业为重点,试点探索推进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碳减排核算工作,助力许昌固废减碳水平提升。到2025年年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下降至0.17吨/万元。 

 提升城市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水平。将废旧物资回收相关设施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回收网络体系,统筹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鼓励多元参与,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网络。推动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方式建立回收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多举措支持废弃电子电器、报废汽车规范拆解企业工艺设备升级改造,推进智能化与精细化拆解,促进高值化利用。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等拆解利用企业规范管理和环境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整治力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到2025年,再生资源回收量增长率超过2.5%。

 (二)探索农业绿色转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1.构建秸秆多元利用体系 深入推广生态种植及秸秆还田。

推进农业“碳达峰”转型发展,发展生态种植,合理配置玉米、小麦、大豆、花生、红薯等各类作物种植面积,实现科学化、规模化种植。深入推广既有秸秆还田技术,合理确定留茬高度,便于秸秆粉碎后还田,提高还田质量。对于不进行机械化还田的地块,严格推行低茬收割。鼓励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备秸秆捡拾打捆设备和粉碎还田设备。严格落实秸秆还田工作责任主体,细化至田块、农户,推动秸秆还田利用。 多途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推动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打造集农作物秸秆收储运、原料生产及制造于一体的三产融合模式。大力推广全株玉米青贮,引导造纸、板材等加工企业和大中型养殖场,在重点乡镇布点,委托收购秸秆。培育以农作物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培育发展以小麦秸秆为原料,集板材生产、贴面及家具制造一体的全产业链骨干企业,培育发展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加强农作物秸秆燃料化利用力度。加大秸秆资源化利用先进技术和新型市场模式的集成推广,探索形成可持续运行机制。到2025年年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6.5%。 

 2.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利用 

 梯次推进粪污收集处理设施升级。制定并开展专项行动,逐场排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收集和处理设备安装与运行情况。分阶段推进规模化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设施改造升级,支持关键治污环节设施装备的改造升级,促进畜禽粪污的循环利用,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全配备。积极引导全市中小规模养殖场提档升级,实行农机、农技、农艺相结合,探索畜禽养殖废弃物生物化处理途径,多渠道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强化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能力,保障实现100%无害化处理。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以畜禽粪污“不浪费、全消纳”为原则,根据各乡镇畜禽养殖规模和特点,结合区域种植情况,分乡镇制定基于种养结合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方案。构建现代生态畜牧产业体系,分别在禹州市、鄢陵县、襄城县等畜牧养殖大县推广种养结合模式,鼓励规模养殖场开发利用周边农地林地资源,配套发展种植业生产,建设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就近消纳畜禽粪污,形成“畜-沼-粮、畜-沼-菜蔬、畜-沼-花木、畜-沼-果林”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范点。到2025年年底,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93%。 扶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支持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专业化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完善畜禽粪污收集、转化、利用三级网络体系,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第三方处理企业将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进行专业化集中处理。支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形成以能源化和肥料化利用为主要渠道,基料化、饲料化为补充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格局。

 3.强化投入品废弃物回收 

 促进农业包装废弃物源头减量。严控农膜市场准入,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和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农用薄膜。积极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应用技术,实现地膜栽培的清洁生产。在长葛市、襄城县、鄢陵县、建安区等优质麦项目示范区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试验示范,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转变一家一户单独防治模式。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缓释肥料、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在更大范围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

优化农药使用结构,推广适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推进精准施药,提高农药利用效率。鼓励肥料生产企业使用易资源化利用、易处置的包装物。推广农药大容量包装,减少小容量包装。到2025年,化学肥料、农药施用量实现负增长。 

 建立健全投入品回收再利用体系。各县(市、区)开展农膜机械化回收试点,引进先进农膜机械化回收装置,推进与废旧农膜再生公司合作运营,打通农膜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链。健全废旧地膜村(基地)回收网点-乡镇回收站-县级回收加工企业-市级龙头回收加工

"
剩余50%未阅读,继续阅读
网站说明

塑料政策数据库是非营利性的平台,您可以免费使用相关的检索功能。如发现本网站未收录的法规政策,您可以通过“在线留言”反馈给我们,感谢您的使用和支持。

本网站对法规政策的分类,除了根据常规的效力位阶(中央法规、地方法规等)之外(如在对网站所有法规数据进行检索,可以点击页面左上角的【效力位阶检索】),还设置了【议题】分类。议题分类的设置是为了让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使用者能够快速了解相关法规政策的数量、发展。议题分类可能会随着网站的更新而增加、减少或变更,如您对该分类有更好的建议,欢迎您通过“在线留言”反馈。

关于本网站议题分类的详细说明,可参见https://shimo.im/docs/M173FOA9Ok46qo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