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南平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平市人民政府
2021 年 12 月 8 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平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 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及《福建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经济体系实施方案》,结合南平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 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和对南平工作的重要指示精 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省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把碳达峰、 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 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 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为全 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能源 结构、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绿色产业比重持续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 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 加合理、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完成省上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 75%,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达到 100%,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清洁化、服 务业发展优质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 2035 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绿色生产生活消费方式 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经济优势彰显,在全国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
(一)推进工业绿色升级。
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科学稳妥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存量项目改造升级,深入挖掘节能 潜力,严把新上项目关,严控新增能耗。大力引导促进含氟新材 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加快推动钢 铁、石化、有色、建材、纺织、皮革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支持废旧汽车、废旧工程机械、废旧机床等产品 零部件再制造,鼓励和指导第三方认证机构开展再制造产品认证。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探索开展行业、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整体清洁生产审核。持续做好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加强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对“散乱污”企业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升等措施。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鼓励工业企业、园区创建绿色工厂 和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体系,到 2025 年,省级以上循环经济示范 单位达到 20 个,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达到 50 家。〔责任单位:市 工信局、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 以下工作均需各县(市、区),不再列出〕
(二)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深入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 验示范区建设,推动“全域绿色食品”发展。建设生态循环农业, 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工程,积极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深入开展绿色生态茶园建设行动, 推广生物防控、绿肥套种等技术,打造一批绿色生态茶园示范片,力争在“十四五”末实现全市绿色生态茶园全覆盖。继续实施秸 秆综合利用整县推进工作和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行动, 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扶持培育木材加工、竹业、花卉苗木、 森林旅游、下经济等千亿级林业产业发展。推行水产健康养殖, 实施农药、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推广环保 型塑胶渔排,推进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建设,持续落实闽江禁渔制 度。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加快培育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一批省 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到 2025 年,规模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 95%,农药使用量减少 6%以 上,化肥使用量减少 1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林 业局、工信局、文旅局)
(三)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
持续推动“绿色商场”创建工作,着力培育一批绿色商贸流通企业。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规范发展闲置资源交易。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推动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绿 色运营维护体系。鼓励餐饮、住宿落实绿色发展行业标准,促进材料、设施循环利用。推动汽修、装修装饰等行业使用低挥发性 有机物(VOCs)含量原辅材料,严格执行装修装饰涉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含量限值标准。倡导酒店、餐饮等行业不主动提供 一次性用品,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责任单位:市商务局、文旅局、发改委(市数 字发展中心)、市场监管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
(四)壮大绿色环保产业。
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重点推进建设一批高效节能电机、发光二极管(LED)、节能灯、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利用产业、环境污染治理装备等环保产业项目。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鼓励设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企业。在工业园区、重点行业等工业领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 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鼓励公共机构推行能源托管服务。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 展,到 2025 年,获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 100 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国资委、生态环境局、水 利局,市政府办)
(五)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
实施工业(产 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南平工业园区和邵武金塘工业园 区省级标准化试点园区建设。科学编制新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产业,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准入标准,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改造,搭建能源互济、 资源共享、废物协同处置的公共平台,推进园区供热、供电、污 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和完善国家、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产 业基地和循环化示范园区,重点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示范基地建设,到 2025 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70%。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局、生态环 境局,武夷新区、南平工业园区、荣华山产业组团)
(六)构建绿色供应链。
发挥龙头企业在稳定供应链中的作用,积极申报国家绿色供应链试点,推进制造业中新兴优势绿色 供应链建设,推动上下游企业融入绿色供应链。巩固提升铜杆、 电缆料、电线电缆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积极引进绝缘材料、绝缘护套材料等产业链上游企业。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依托闽铝 轻量化、华闽南配、海源新材料、建阳汽车锻压件等龙头骨干企 业,积极对接宁德新能源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等省内外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加快建成含氟新材 料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形成含氟新材料全产业链和规模化 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
四、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
(七)打造绿色物流。积极优化运输结构,实施综合货运枢纽整体功能再造工程,重点推进南平市延平闽江临港物流园(公水联运)、武夷新区智慧物流园(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物流园建设,打造江海、公铁多式联运水陆“双港”示范工程,进一步完善物流枢纽布局;以延平新城港区及闽江临港物流园(公水联 运)、武夷新区智慧物流园(公铁联运)为依托,形成以闽江干 流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江海联运体系,以及公铁联运体系。积极 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强化信息共享,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物流体系;积极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加快 推进城市客运、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 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改造,在新建的洋坑码头配备岸电设施;推 广冷链物流、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网络平台货运等先进运输组 织方式。到 2025 年,力争物流业规模达到 120 亿元。(责任单位: 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委、商务局、工信局)
(八)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总结推广光泽“无废城市” 试点经验,持续探索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无害化处置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纳入国土空间、城 市建设规划,规范建设区域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分拣中心、集散 市场、加工基地和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园。因地制宜完善城乡废旧 资源回收网络,谋划建设一批分拣中心和集散基地。推动产业协 同处置城市废弃物,推进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 城市污泥、农业农村废弃物等统筹处置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 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行业转型升级,扶持再生资源行业骨干企业发展,通过联营、加 盟等方式,加强回收市场的整合。(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商务局、供销社、自然资源局、工信局、住建局、城管局、农业 农村局)
(九)建立绿色贸易体系。
积极优化贸易结构,扩大绿色产品贸易。聚焦全市特色优势生态产业,加快培育竹木制品、生态食品等绿色出口产业集群,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从严控制高污染、 高耗能产品出口,带动先进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借助武夷 山国际货运班列,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市场。(责任单位:市 商务局、南平海关) 五、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
(十)促进绿色产品消费。
严格执行政府绿色产品优先采购 和强制采购制度,扩大采购范围,引导国有企业逐步执行绿色采 购制度。完善绿色产品消费激励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补 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消费。加强绿色产品认证和服务认证管 理。强化绿色产品标识使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能效、水效、 环境标识、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等虚标行为,相关信 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福建),并依法公示。(责 任单位:市财政局、国资委、工信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市 场监管局、发改委)
(十一)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持续推进延平、建阳城市 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县城城市生活垃圾分 类,县(市、区)各建成 1 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各推 动 1 个乡镇全域落实分类机制。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强化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快递包装 绿色转型,培育循环包装新型模式,到 2025 年,电商快件基本实 现不再二次包装。倡导低碳绿色出行方式,持续延伸、优化公交 线路,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到 2025 年,全市公交车清洁能源、 新能源车辆比例达到 100%,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 到 35%。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化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推 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等绿色创建活动,将珍惜生态、节约资 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宣传一 批优秀示范典型,加快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责任单 位:市城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邮政管理局、 交通运输局、卫健委、教育局,市政府办)
六、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十二)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节能优先,严格 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推进生物质发 电、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有序推动延平、建 阳、建瓯、顺昌、浦城等县(市、区)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 试点,鼓励发展户用、工业园区等屋顶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发电, 因地制宜推进垃圾污水光伏、矿山修复光伏等项目。有序推进抽 水蓄能电站建设,科学做好项目选址论证。积极推进工业园区、 产业聚集区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加快天然气进入闽北主干网建 设以及支线延伸,推进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南平段建设。加 快南平电网工程建设,构建协调发展、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绿 色低碳、智慧共享的坚强智能电网。(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 信局、水利局,南平供电公司)
(十三)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持续推进城市污 水处理厂扩能增量与提标改造,探索“厂网河一体”的运营模式, 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到 2025 年,新建改造污水管网 350 公里, 市、县污水处理率达到 98%以上,市、县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分别 达到 97%、95%以上。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邵 武、浦城等地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到 2025 年,全市基 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100%。完 善全市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南平绿洲医疗废物处置提质 改造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城管局、住建局、发改委、生态 环境局、卫健委) (十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强化交通基础设 施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武夷山国家旅游环线,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管理全 过程。大力推广应用生态环境恢复技术、无害化穿越技术,开展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 价,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交通网络。加强低碳交通基 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替代、船舶电动改造等措施, 全面提升充电桩、港口和机场岸电使用率,提升交通领域电气化 水平。加快建设城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加氢 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温拌沥青、智能通风、辅 助动力替代和节能灯具、隔声屏障等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产品。 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疏浚土等材料资源化利用。(责任单位: 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工信局)
(十五)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在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和 运营管理等各环节落实绿色低碳要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 确定开发强度,鼓励城市留白增绿。开展“美丽城市”建设。建 设智慧城市,支持智慧社区应用和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大 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2025 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 占比达到 100%。持续推进办公、学校、医院等既有公共建筑节 能改造,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 水、电、路、气等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推进建筑垃圾资源 化利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质量,规范使用范围,促 进建筑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利用一体化发展。加快优化建筑 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乡 村绿化美化等,2025 年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全覆盖, 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 65%。推进“百镇千村”试点工程,开展邵 武市“崇尚集约建房”建设,带动全市崇尚集约建房新风。(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 境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
七、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十六)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打造竹木产业工业设计 研究院、氟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大对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 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建立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领跑行动,强化 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完善“订单式”需求对接和“菜单式” 服务供给机制,开展利益共同体培育试点。至 2025 年,力争国家 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 15 家。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发改委、农业农村局)
(十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组织推荐国家重大环保装备技 术名录和环保装备技术规范管理企业,优先将先进绿色环保装备 技术产品列入首台(套)政策支持范围。拓展完善“南平市科技 成果交易平台”服务功能,广泛征集发布绿色技术需求、成果信 息,促进技术供需双方线上对接;支持引入孵化绿色技术创新项 目,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支持力度,推动省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