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德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政规〔202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宁德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德市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2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宁德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21〕21号)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完成省里下达指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升到55%左右,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基本实现生态强市建设目标。
二、推进生产体系绿色升级
(一)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建立“两高”项目清单,严格落实项目节能审查、环评审批制度,新上项目能耗必须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实施“五个一批”(关停并转一批、限产减产一批、有序投产一批、摸排夯实一批、提升改造一批)专项行动,推动“两高”项目加快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深入开展重点用能企业“百千万”行动,强化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重点加强电力、钢铁、有色等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导四大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创建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鼓励福安经济开发区、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绿色园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个以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及应用,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特别是要定期对铜冶炼、铅蓄电池制造、专业电镀等重点产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度,依法依规对“散乱污”工业企业实施常态化监管,确保动态清零。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
(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积极构建沿海蓝色经济产业带和山区绿色经济带,推进我市八大特色优势农业绿色发展。持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到2025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均比2020年减少10%。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3%以上。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进、农用薄膜回收利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等项目,打造农业废弃物全域全量回收利用典型样板。到2025年,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持续推进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积极引导重度污染耕地农户转产转业。到2025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推荐一批符合条件的畜禽养殖场争创省级“美丽牧场”。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扶持培育屏南、周宁和霞浦发展花卉产业,古田、福安、屏南发展竹业产业,寿宁、福安、柘荣发展油茶产业,蕉城、屏南和柘荣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加大农业节水力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到2025年,全市完成4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持续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管,扎实做好食用水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稳步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持续巩固提升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成果,全面开展“消白除旧”工作,到2022年全市更换木质踏板和塑胶浮球30万口,争创全国海漂垃圾治理示范区。沿海县(市、区)建立完善海上养殖长效管控制度,引导水产养殖生产者主动申请发证登记,加强对养殖规划禁养区水域巡查,防止出现新增、回流、迁移等反弹现象。加快推进水产养殖尾水处理,2021年底实现海水养殖规模以上水产养殖主体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2022年底实现淡水养殖规模以上水产养殖主体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持续落实海洋伏季休渔和闽江禁渔制度。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100个特色金牌旅游村,推出10条串联山海的精品旅游线路。
(三)推动服务业绿色升级。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深化绿色商场创建,力争到2025年全市50%以上的大型商场达到绿色商场创建要求。积极培育电池充换电、共享储能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宁德市大数据中心绿色建设,有序推动既有数据中心开展节能与绿色化改造。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健全完善包括设计搭建、展览展示、会议活动等在内的相关标准,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严格落实国家和地方产品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标准。加强酒店、餐饮、快递等行业塑料制品禁限工作,倡导酒店、餐饮等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到2025年,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四)做强绿色环保产业。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智造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到2025年,生物医药、新材料、智造装备等产业规模力争超过100亿元。推进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壮大绿色产业市场主体,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提升专业化能力,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增认定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在工业园区、重点行业等领域推行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转运等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环保管家等环境治理托管服务,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节水服务企业。
(五)实施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科学编制各类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明确能耗、水耗、物耗、环保、产业循环链条等准入标准。完善“亩均论英雄”、“标准地”供应等机制,推进土地资源高密度高层次开发,严把项目土地投入产出关。推进三都澳开发区三屿园区、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省级试点园区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福安经济开发区完成省级园区循环化绿色改造,重点推进福安湾坞半岛创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快福鼎市龙安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推进园区能源梯级利用、供水排水、污水收集与处理、再生水回用、固废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危废收集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到2025年,力争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六)构建绿色供应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社会影响力大、供应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行业,创建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推动绿色供应链节点协调协作,发挥龙头企业在稳定供应链中的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建立绿色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
三、完善绿色循环流通体系
(七)打造绿色物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积极推动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发展,加快闽江古田段内河航运开发,大力发展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积极推进干散货、集装箱江海直达运输。围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目标,以三都澳港区漳湾作业区为中心,沿衢宁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等场站、道口,规划建设临港工业物流园区、生产性物流聚集区、生活性物流园区、兰侨农贸分拨配送中心、井上电商分拨配送中心,形成主城区智慧高效、绿色低碳的“3+2”物流园区体系。加快发展铁路物流,依托衢宁铁路发展宁德北站、屏南站、周宁站、支提山站货场铁路物流,依托宁德汽车基地项目铁路专用线发展铁路配套物流园,规划建设白马港铁路支线湾坞物流园和漳湾港铁路专用线铁路综合物流园,规划布局温福铁路沿线福鼎、霞浦、福安和宁德4个车站的高铁物流基地。加强物流运输组织管理,积极推进网络货运行业规范发展,鼓励城市配送企业发展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模式,支持企业新增或更新购置节能环保型冷藏运输车辆。发展绿色交通,制定船舶电动化奖补措施,加快推进电动船舶、电动重卡设计、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深化“电动宁德”建设,努力将宁德打造成为全国电动化示范城市。到2025年,力争全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5万辆,新能源出租车占比达到70%。
(八)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动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发展,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生产企业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完善动力电池多层次多用途回收利用体系,打造动力电池报废拆解和梯次利用示范项目。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在线交易平台,完善线下回收网点。健全废旧家电回收网络,推广典型回收模式和经验做法。
(九)提升绿色贸易品质。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引导企业扩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水产品等货物出口,严控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
四、打造绿色消费体系
(十)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将节能、环保等绿色采购政策嵌入政府采购网,引导采购人落实国家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逐步将绿色采购制度扩展至国有企业。加大绿色消费宣传力度,积极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选购绿色产品。鼓励采取消费补贴、积分奖励、定点售卖等方式引导绿色消费,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引导企业开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等高端品质认证。严厉打击伪造、变造、出租、出借、冒用、转让或者倒卖绿色产品认证标志等违法行为,按照“谁生产、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将有关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家电、洁具产品开展能效、水效标识专项抽查。
(十一)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培养节约习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制,不断扩大分类覆盖面,全面铺开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因地制宜推广县城生活垃圾分类,有序推动乡镇全域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到2025年,中心城区全面建成、县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持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聚焦“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重点环节,通过禁止一批、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规范一批,有序禁限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培育绿色出行文化,增强绿色出行吸引力,鼓励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