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粮油加工、乳业及乳制品、烟草、中药、丝绸、皮革、塑料、包装等8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三批)的通知

发文字号:
鲁政办发〔2009〕38号
公布时间:
2009.05.21
效力位阶:
地方法规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粮油加工、乳业及
乳制品、烟草、中药、丝绸、皮革、塑料、
包装等8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第三批)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9〕3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推进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部署,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指导意见。现将40个特色产业中的粮油加工、乳业及乳制品、烟草、中药、丝绸、皮革、塑料、包装等8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三批)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清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认真执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指导意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指导意见》顺利实施。各地区要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指导意见》还筛选确定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在建和拟建重点项目,由省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另行印发,请一并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八日


山东省粮油加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粮油加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缺少的行业。我省既是农业大省,也是粮油加工大省,加快发展粮油加工业对促进粮食油料资源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改善人们食物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省粮油加工业正处于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粮油加工业平稳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我省粮油加工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薯类加工为主。目前,全省纳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达994家,总资产794亿元,从业人数13.7万人。2008年,全省加工小麦1639万吨、玉米1526万吨、大豆637万吨、花生116万吨,生产小麦粉1125万吨、食用植物油322万吨、玉米淀粉及其衍生产品1050万吨、饲料1177万吨。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68亿元、工业增加值2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77亿元、利税80亿元、利润42亿元。大企业集团龙头带动作用突出,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有35家,其中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11家。涌现出鲁花、西王、龙大、渤海油脂、鲁洲、菱花、民天、金德利等一批知名品牌粮油制品加工企业和供应商。粮油加工产品丰富,除面粉、食用植物油、淀粉食品等传统产品外,近年来开发生产了蛋白粉、糖醇、方便食品以及其他发酵制品等多种新产品和特色产品。市场知名度较高,行业内有国家名牌和驰名商标32个,省名牌和著名商标91个。行业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2个和国家功能糖公共实验室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9个。
  我省粮油加工行业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小、多、散,特别是面粉、玉米淀粉、油脂等行业问题较为突出。二是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多数企业盈利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短,初、粗加工产品多,营养、卫生、安全和绿色新产品少。三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粮油加工副产品回收利用需进一步提高。四是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的形势。不利因素:一是部分行业原料对外依存度增大,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为满足粮油加工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已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国际上最大进口国,花生加工业也部分依赖进口。二是行业内竞争将更加激烈。由于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初、粗加工产能过剩,致使行业内恶性竞争。三是节能减排任务重。粮油加工业中多数涉及发酵工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一些企业由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效益差、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难以解决。四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出口型企业效益下降,巩固现有市场、开辟新兴市场的难度加大。有利因素: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制定实施了鼓励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油料的稳产增产,为粮油加工业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油料资源。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油制品的质量要求和品种需求越来越高,为粮油加工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手段,整合资源,提高粮食油料加工精深度和附加值,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食品安全,实现粮油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原则。
  1.坚持质量安全第一。建立和完善粮油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粮油产品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确保粮油加工产品安全。
  2.坚持市场导向。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民生的需要,研发生产粮油加工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
  3.坚持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和研发粮油加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加工方式,提高粮油加工精深度和产出率。
  4.坚持集约化发展。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和大企业的优势,加快资源整合,创建优质产品基地,实现粮油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专业化、精品化发展。
  5.坚持品牌战略。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夯实基础,提高标准,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企业品牌,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
  6.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粮食油料加工率和废物回收利用率,降低能耗、水耗,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三)调整振兴目标。到2011年,粮油加工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利税100亿元、利润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8%。到2011年,行业内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5个,争取新增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1个。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达到16家,其中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5家。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生产多品种、多档次粮油制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对象的需求。小麦加工,以增加面粉品种和提高面粉产出率为重点,大力发展各类优质食品专用面粉、营养强化和功能性面粉,以及小麦谷朊粉、变性淀粉等面粉深加工产品,推进主食生产工业化。玉米加工,在稳定玉米加工和普通淀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造纸、纺织、建筑和化工等行业需要的高附加值特种变性淀粉,控制新增玉米酒精产能;加快发展葡萄糖、高果葡糖、功能性低聚糖、木糖醇等作为食糖补充的固体淀粉糖,以及用作食品配料的多元糖醇等淀粉深加工产品;开发生产替代进口的食品和医药行业需要的小品种氨基酸和其他新的发酵制品。大豆加工,适度扩大大豆油脂生产规模,重点开发生产营养保健型油脂;大力发展大豆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浓缩蛋白、组织蛋白、专用分离蛋白、改性大豆蛋白、豆奶粉等新兴大豆食品和食品基料。花生加工,充分发挥我省花生资源优势,提高花生油产量和品质,开发专用油新品种,开发生产花生分离蛋白、浓缩蛋白、花生蛋白活性肽等深加工产品。薯类加工,以淀粉、冷冻粉条、即食粉丝等产品为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种类,发展变性淀粉和发酵深加工产品。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在粮食油料主产区和集散地加快粮油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在菏泽、聊城、德州、临沂、济宁、潍坊、济南等小麦主产区重点发展小麦加工业,面向省内和北方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济宁华任面业、华旗面粉集团、鲁王、利生面业、德州夏津发达面粉集团、菏泽华瑞、东明面粉公司等小麦加工企业,带动提升济宁市任城区和高新区、德州夏津、菏泽开发区和东明等小麦加工产业集群层次。在潍坊、滨州、德州、临沂、聊城、菏泽等地区重点发展玉米深加工业;依托邹平西王、寿光巨能金玉米、沂水鲁洲等企业,提高玉米淀粉糖产业集群聚集度;依托福田药业、龙力生物、保龄宝等企业,壮大禹城玉米淀粉功能糖及深加工产业集群。发挥德州、临沂国内大豆集散地和日照沿海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大豆深加工业;依托陵县谷神、禹城禹王实业等企业,重点发展陵县、禹城及周边地区大豆蛋白产业集群,依托邦基三维油脂,发展日照大豆油脂产业集群。发挥临沂、菏泽花生主产地优势,壮大花生加工规模,依托烟台现有优势,加快发展花生深加工,依托鲁花、龙大等企业,巩固和壮大莱阳花生油产业集群。在临沂、泰安、济宁、日照、烟台等地进一步提升薯类资源利用能力和水平,开发生产薯类淀粉、发酵制品以及特色食品;依托鲁信金禾、金禾博源等企业,发展日照薯类发酵制品产业集群;依托龙大集团,进一步带动莱阳、龙口及周边地区粉丝等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产地优势,进一步提升梁山薯类淀粉产业集群层次。
  (三)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提高产业聚集度,鼓励济宁华任面业、华旗面粉、利生面业、发达面粉集团、巨能集团、西王集团、六和集团、鲁洲集团、渤海油脂、香驰粮油、鲁花集团、龙大集团、日照金禾博源公司、鲁信金禾生化等规模大、市场前景好、有一定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粮油加工企业,联合、兼并、重组中小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集团。鼓励具有一定基础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配套互补、相互依存的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格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织开展粮食油料育种、种植和联合采购等业务,保障原料供应;推广济南金德利、民天的经营模式,支持粮油加工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业务模式,向服务业延伸,开拓市场,为社会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粮油加工业的结合,以原料采购、质量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粮油经营服务方式,支持建立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创新信息服务新模态新业务,鼓励粮油加工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开发应用电子商务、自动化生产检测技术、电子标签(RFID)等新技术,加快提升粮油加工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健全完善地方标准,加强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积极完善落实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和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对淀粉废水、麸皮、麦胚等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小麦蛋白、麦麸低聚糖、麦胚油等功能性产品。利用玉米胚、芯、茎等副产品生产玉米油、糠醛、木糖醇、饲料等产品。加强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磷脂、异黄酮、维生素E、纤维素、低聚糖、皂甙、多肽等高附加值保健食品,推广利用油脚、皂脚水等提取生产脂肪酸、甘油和肥料技术,利用废弃食用油脂生产生物柴油。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发展配合饲料生产,解决薯类加工厂废弃物污染问题。鼓励粮油加工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水、能源和粮油原料消耗,提升技术工艺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强化自身研发能力和手段,支持大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创立省级和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共性和关键技术、工艺及装备研究开发。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提高装备水平。积极培育和引进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家对企业在税收、信贷和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把国家关于企业增值税转型政策、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费用抵免所得税政策、引进国外技术装备免征进口关税政策落到实处,认真执行省地税局《关于贯彻执行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鲁地税函〔2007〕140号)关于对重点粮油加工骨干企业从事初加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5年的规定。
  (三)多渠道开发利用资源,稳定粮油加工原料供应。加强省内粮油加工原料供应基地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向上、向下延伸产业链,探索优质原料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增加企业在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上的话语权。加强与农技部门和农民的合作,培育、引进和推广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原料质量和供应能力。加强工贸合作,优化完善企业粮食油料流通网络,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信息化水平,降低流通成本。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内外大宗粮油交易市场。支持企业到周边及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原料种植基地,开拓利用省外、国外资源,提高粮食油料供应的安全性。
  (四)发展壮大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效益好、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粮油加工骨干企业。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粮油精深加工项目给予支持,积极推荐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二是改善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证券机构在企业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方面给予优先安排。鼓励企业积极吸收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参股等方式“走出去”,到省外、国外投资,实现企业快速、低成本壮大发展。四是提供良好服务。对企业在项目建设、原料收购、流通网络建设、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重点支持。
  (五)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尽快建立健全粮油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产品安全水平。一是完善粮油制品,特别是食品类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关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加强原料、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目录以外的物质,以及超标准使用添加剂和使用不合格加工原料等违法行为。抓好粮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重点粮油产品检测信息,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二是健全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没有国家标准的,有关部门要结合我省实际,抓紧制定我省主要粮油制品地方标准。强化企业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及时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三是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夯实质量管理技术基础,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品牌管理纳入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增效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四是探索建立粮油加工行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立健全粮油制品安全诚信的评价指标,建立安全诚信监控网络,营造重质量、守诚信的发展氛围。五是严格执行大豆、玉米加工等行业准入标准,从源头防止低水平项目建设。


山东省乳业及乳制品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轻工业协会 省乳制品工业协会


  发展乳制品工业,对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自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三聚氰胺事件”影响,我省乳制品工业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为了应对挑战,促进乳制品工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经过多年的积累,我省乳制品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自2006年以来,我省乳制品总产量已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四位,其中液体奶居第三位。2006年全省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23.5%,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增长27.69%和19.74%。2007年全省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37.84%,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增长45%和52.2%。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三聚氰胺事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全国乳制品产量同比下降0.5%,其中液体奶下降3.63%,而我省乳制品总产量达到152.38万吨,同比增长15.1%,其中液体奶126.35万吨,同比增长14.9%。2008年全省乳制品工业经济效益增长放缓,实现销售收入131.9亿元,同比增长14.07%,实现利税10.8亿元、利润5.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97%和13.8%。
  同时,我省乳制品工业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行业集中度差。与全国大型乳制品企业相比差距明显,全省乳制品销售收入仅为蒙牛集团的62%。目前我省统计在册的乳制品加工企业80多家,产品销售收入过10亿的仅有3家。二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我省乳制品中液体奶比例超过80%,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偏少。三是企业布局失衡。有些地区产能严重过剩,产量不足产能的一半,造成了生产资源的严重浪费,加剧了乳制品企业的非理性竞争。四是奶源基地建设远远落后于乳制品加工产能的扩张。近年来,乳制品加工能力扩张迅速,而奶源基地建设相对落后,奶源紧张问题突出,原料奶质量无法保障,危害整个产业链的安全。
  (二)面临的形势。“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使我国的乳制品工业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但也给乳制品工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顺利跨过转型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为保证我国乳制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制定了《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促进乳制品工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乳制品业是资源性行业,其可持续性发展根本上依赖于奶源的数量和质量,由市场优先转向奶源优先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省奶源基地建设上有相对优势,2008年我省原料奶产量279万吨,占全国第四位。同时,我省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乳制品消费第三大市场,有强大的消费市场支撑。我省乳制品行业要抓住机遇,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品牌建设,争取有所突破。
  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调整和振兴乳制品行业,以建设现代乳制品业为总目标,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整顿乳制品生产企业、建立奶源基地为重点,提高土地资源、饲料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乳制品工业,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强质量管理,做精做强骨干企业。
  (二)原则。
  1.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严格的安全控制体系,鼓励企业采用GMP、HACCP、GAP等国际先进的管理体系,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恢复消费者信心。
  2.奶源基地建设优先的原则。乳制品企业要完善奶源基地建设,保障奶农的利益,严格奶源管理,保证原奶质量安全,为提升乳制品行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3.促进产业集中的原则。整合加工资源,支持重点企业发展,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重点企业流动,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经营规模,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业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
  4.名牌培育原则。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夯实基础,培育一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创建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品牌价值和区域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到2011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1.乳制品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均以20%的速度增长,乳制品总产量完成220万吨,产品销售收入完成183亿元,利税完成15亿元。
  2.通过资本化运作,2-3家企业上市,全省培育3-4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企业,带动我省乳制品工业全面发展。
  3.创省名牌产品1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2-3个。
  4.在养殖发展上,到2011年争取实现奶牛存栏量160万头,产奶量500万吨,以济南、青岛、潍坊、威海、泰安和一批县(市、区)为重点,上述区域奶牛存栏量达到92万头,产奶量达到290万吨。
  5.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形成企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监督制约体系。
  三、发展重点
  (一)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在奶牛养殖现代化水平高的中心城市,支持发展都市型乳业,产品结构应以巴士杀菌乳、酸乳等低温产品为主,适当发展乳粉、超高温灭菌乳、干酪、奶油、功能性乳制品。在奶源基地区域,支持发展乳粉、超高温灭菌乳、乳饮料、功能性乳制品。在政策上向各地龙头企业倾斜,合理控制新加工项目建设,淘汰部分产能低、能耗大、技术落后的企业。将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泰安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在乳粉生产上重点支持青岛圣元,在液体奶生产上重点支持佳宝乳业、得益乳业、亚奥特乳业,在乳饮料生产上重点支持明太郎乳业。
  (二)巩固发展液体奶产业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我省乳制品行业的现有优势,重点发展巴氏奶。巴氏奶因其低温杀菌工艺,原料乳中的蛋白质及大部分维生素基本无损。目前,牛奶消费以液体奶中的巴氏杀菌奶为主导消费品,全球90%以上的国家均以消费巴氏奶为主。按照“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消费”的原则,鼓励企业有序壮大巴氏奶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
  (三)鼓励发展“专、精、特、新”产品。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细分消费者群体,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的功能性产品,鼓励发展益生元奶粉、中老年奶粉和其他满足特殊群体需要的奶粉、酸奶以及花生蛋白奶、乳酸菌饮料等产品。二是抓住机遇,发展精品婴幼儿奶粉,提高产品技术、质量和安全水平。三是加快开发干酪产品,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生产干酪,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干酪生产与消费量也呈快速增长态势。结合我国实际,着力开发生产适合国人口味的干酪产品,延伸乳制品产业链。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的滚动式发展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协会、企业与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农科院的联系,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共同创新发展差异化产品。推广应用膜分离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检测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干酪加工技术、直投发酵剂生产技术等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鼓励研究突破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
  (五)利用两种资源发展两个市场。鼓励对外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引进关键产品如干酪、配方乳粉等的成熟生产工艺,鼓励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如青岛圣元到发展中国家建立发展基地。在国内市场上,鼓励青岛圣元、佳宝、明太郎布局全国,向国内一线品牌靠近,其他企业根据资源与能力匹配的原则,发挥各自物流配送和冷链支持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周边市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产业素质。推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落实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有关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提升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局面,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整合加工资源,提升产业水平,加强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强化收购管理,提高原料奶质量。制定并推行“奶源属地管理”政策,促进奶源基地建设,维护原料奶收购秩序,依法制止违规跨区收奶、争抢奶源等行为,坚持“谁投资、谁培育、谁收益”的原则,坚决保护奶农和乳制品企业利益。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的精神,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做好奶牛养殖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养殖水平,扩大原奶生产规模,提高原奶供应质量。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优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以奶农为基础、养殖基地为依托、乳制品生产企业为龙头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奶业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合理的生鲜乳定价机制,规范生鲜乳交易行为,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乳制品生产企业、生鲜乳收购者、奶畜养殖者代表等参加的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协商确定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并定期公布,作为生鲜乳购销双方签订合同时的参考。
  (四)加强质量监管,重塑乳制品消费信心。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检测能力建设,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一是完善乳制品检验制度,不断提升乳制品检验检测水平,建立从牧场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系统。加强乳制品安全评估和风险检测,做到质量问题的早研判、早发现、早处置。二是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三是建立严格的乳制品生产质量管理制度,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要限期执行《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12693)》,3年内必须全部达到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必须停产整顿。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应当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并鼓励其他乳制品企业参照实施。四是建立生鲜乳质量监管制度。五是加强饲料和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同时,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及时公布相关信息,维护消费者权益。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印发知识手册等多种形式,广为宣传和普及乳制品相关知识,正确引导消费者,恢复消费信心。
  (五)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夯实质量管理技术基础,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品牌管理纳入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增效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一要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确立品牌发展目标,制定品牌培育、创建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努力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品牌。二要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质量水平;积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靠标准占领产业链的高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六)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劣充好、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不良竞争行为的监管,建立乳制品生产和经营者行为记录制度,并定期予以公布。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乳制品加工企业指导、监督、管理。
  (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乳制品工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职责,当好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加强行业发展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反映行业发展情况,提出行业发展建议,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山东省烟草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山东中烟工业公司


  烟草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和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烟草行业影响逐渐显现,我省烟草工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实现我省烟草工业健康平稳协调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行业现状。我省是卷烟生产及消费大省,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烟草工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2008年,全省烟草工业生产经营平稳发展,累计生产卷烟254.52万箱,占全国的5.7%,同比增长1.89%,其中内销卷烟254万箱,同比增长2.42%,出口卷烟0.52万箱;实现销售收入171.8亿元,同比增长6.98%,完成税金82.1亿元,同比增长7.28%。主导品牌稳健发展,“泰山”累计销售3.2万箱,同比增长73.1%,进入全国重点骨干品牌行列,成长速度居首位;“壹枝笔”系列销售14.45万箱,同比增长17.4%;“将军”系列销售62.26万箱,同比增长11.7%。企业资产质量优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14.05%,资产负债率38.57%,所有者权益114.5亿元,同比增长14.06%。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指标呈现“三高三低”。销售成本费用率、销售成本率、三项费用率相对偏高,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17、8.11和5.06个百分点,单箱收入、单箱利税、单箱利润相对偏低,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23%、44.21%和64.11%。二是产品档次偏低。我省一、二、三类卷烟的比重分别是0.98%、3.84%、13.79%,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三是市场影响力、品牌竞争力不强。我省卷烟销售主要以省内为主,“泰山”品牌虽然进入全国性重点骨干品牌行列,但产销量仅占全国重点骨干品牌的0.16%。四是质量稳定性有待提高,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工作相对滞后。
  (三)面临的形势。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烟草工业影响开始显现,消费需求缩减,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出现下滑,同时省外重点骨干品牌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省内市场竞争加剧,省外卷烟在我省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5%。同时也应看到,我省烟草工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机遇和优势。国家实施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为卷烟销售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我省烟草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新管理理念和手段,健全运营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拥有专利数量位居行业首位,成果转化率逐步提高,新产品得到市场认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精细加工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
  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省内、拓展省外,大力实施名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突出自主品牌特色,加快技术创新,跻身全国烟草行业前列,加强质量管理,做精做强骨干企业,促进我省烟草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跟踪市场动态,加强品牌培育,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
  2.资源集中原则。整合企业的计划、管理、技术、人力、原材料等资源,向最有潜力的优势品牌(规格)集中。
  3.名牌培育原则。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夯实基础,培育“泰山”品牌,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提升整体质量水平、品牌价值和区域竞争力。
  4.突出特色原则。提升品牌文化定位,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研发能力,打造独特产品风格。
  5.工贸协同原则。整合生产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优势资源,确立品牌发展战略和营销策略,形成合力,共同培育鲁产品牌。
  6.科学发展原则。树立“科学规划、有效整合、打造长青品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品牌发展理念,打造“百年经典品牌”。
  (三)发展思路。以培育进入全国前20名的重点骨干品牌为目标,以成长性、规格性、覆盖性、稳定性、竞争性为品牌培育标准,依据《山东中烟工业公司品牌整合方案》,整合现有产品,形成“泰山”、“将军”、“哈德门”高中低档合理定位,确保3年内“泰山”和“将军”品牌分别进入全国前20名重点骨干品牌行列,推动山东中烟工业公司进入行业前10位,确立山东烟草在行业的重要地位。
  (四)发展目标。
  1.经济效益目标:到2011年,卷烟年销售量达到270万箱,比2008年增长6.3%,其中一二类烟比例达到25%,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销售收入251亿元,比2008年增长53%;实现利税160亿元,其中利润30亿元、税金130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66%、108%、59%;工业单箱销售收入达到9300元。
  2.市场布局目标:立足省内,拓展省外,到2011年实现鲁产卷烟省内外均衡发展。“泰山”品牌在全国市场实现全面覆盖,其中华东、华南、西北为核心市场,西南、华北为重点市场。“将军”品牌在全国市场实现区域性覆盖,其中华北、东北为重点发展市场。“哈德门”品牌在全国市场继续保持传统地位。
  3.品牌布局目标:“泰山”品牌占总量20%以上,规格7-8个,价格区间为100-800元/条,以180元/条以上为主导价位,定位于涵盖一二类产品的高端品牌,打造成中式卷烟名品中的人文型品牌。“将军”品牌占总量40%左右,价格区间为50-150元/条,规格6-8个,定位于中档卷烟品牌,代表鲁产卷烟的中坚力量。“哈德门”品牌控制在总量40%以内,价格区间为25-40元/条,规格3个,定位于“民品中的名品”,满足低档消费需求。
  三、工作重点
  (一)强化品牌建设。通过整合现有品牌优势资源,提高品牌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实力,形成以“泰山”为核心的集约式发展品牌架构,确立山东烟草工业的行业强势地位。突出风格特色,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泰山”品牌以“清新淡雅”风格为特色,完善高档卷烟产品链组合;稳步转换原“壹枝笔”、“八喜”等产品风格,与“泰山”品牌实现互补统一;“将军”品牌以“国际烤烟型”风格为特色,探索开发混合型、雪茄型“将军”产品;“哈德门”品牌在保证品质基础上,加强成本控制研究。
  (二)积极开拓市场。按照国家烟草局“前20名核心重点骨干品牌”的行业政策导向,对全国市场进行谋划和布局。在省内市场,保持50%-55%的市场份额,稳固提升重点结构型产品的销量规模,占据主流市场。立足现有市场布局,突出重点市场、重点品牌(规格),优化产量计划资源配置,形成几个重点规模市场,梯次拉升结构,快速增加一二类烟规模市场。
  (三)推动技术创新。围绕鲁产卷烟品牌培育3年目标,修订完善科技发展规划。推进科技立项制度建设,严把科技立项质量,加强科技立项管理,提高产品研发速度和水平。完善专家委员会,提高专家委员会技术决策水平。加强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加快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提升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完善信息支撑体系,提高技术信息利用率,为产品研发提供支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根据《烟草行业知识产权战略(2007-2015年)》要求,建立知识产权指导委员会,健全专利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专利申报与保护,继续保持专利数量和水平的行业领先地位。
  (四)加强原料保障。按照“区域优化、适度集中、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以满足重点骨干品牌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加强山东烟叶的培育和应用研究,优化其理化指标,加大应用范围和比例。加大优质产区烟叶和特色品种烟叶的采购力度,提高优质烟叶资源保障能力。力争到2011年,云、贵、川、闽、湘5省优质烟叶的采购量达到150万担,优质烟叶的采购比重由2008年的58%提高到65%,云南及云南周边具有云南烟叶风格特色的烟叶采购量达到90万担。片烟库存保障能力达到25个月以上,“泰山”品牌所需原料保障能力达到30个月。
  四、工作措施
  (一)加大投入,加快品牌研发和结构调整。依靠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行业创新能力。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每年研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以上。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品研发的市场针对性。进一步加强超低焦油、女士烟、异型包装烟等市场紧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做好技术储备,达到“上市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二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围绕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和重点设备,加快转化科研成果,全面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三是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借助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以国家烟草改良中心山东实验站为平台,加强工农合作、企业合作,积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依靠标准占领产业链的高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四是加强重点项目研究,组织实施“面向分组加工及订单生产柔性制造系统”等行业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减害降焦研究,确保有关化学成分含量符合国家标准,重点对烟用添加剂、包装材料等实施质量安全检查,进一步增强产品安全性。五是提升技术监督水平,加强“三个符合性监督”,即安全符合性监督、质量符合性监督、标准符合性监督,确保产品质量。
  (二)加强市场研究和预测,全面提升营销水平。制定有效措施,加大市场投入,立足省内,拓展省外,努力扩大销量规模。一是加强工贸协同营销,按照“准确定位、有机对接、突出品牌、全面提升”的原则,鼓励生产和流通企业在营销队伍、市场信息、货源组织、品牌培育等方面实现有机对接,深入研究市场和品牌,努力提高把握市场的能力。二是加强市场营销策划,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和宣传方式,搞好品牌宣传促销,引导消费,拉动需求。三是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培育,继续做好一般贸易出口业务,着力加强境外网络建设、境外实体化运作,重点开拓中东、非洲市场,实现自主品牌境外落地生产和落地销售。四是做好品牌市场维护,合理投放货源,确保卷烟价格稳定、库存合理。加强区域终端建设,不断增强渠道推力和终端拉力,提高适应市场、满足市场的能力。五是积极探索营销模式的创新,在观念上实现由传统销售向现代营销转变,在模式上实现由渠道推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在策略上实现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在流程上实现由关注内部向关注外部转变,在手段上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三)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生产调度机制,科学分解生产计划,快速响应市场,提高柔性加工水平。一是提高生产过程组织水平。优化各卷烟厂产品产量,实现集约化生产,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库存数量和资金占用,提高即时供应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提高生产调度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ERP、MES等信息管控系统的作用,科学安排,灵活调度,充分发挥现有产能,确保生产效率稳中有升。三是提高精细加工水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和6Σ管理,提高卷烟质量稳定性。积极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夯实质量管理技术基础,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品牌管理纳入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增效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加强工艺过程控制,力争在质量控制方面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四是提高成本控制水平,突出成本管理,完善控制制度,细化分解指标,加强成本费用考核,确保成本费用得到有效控制。五是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深入推进6S管理和TPM管理,抓好设备日常维护保养,提高有效作业率和完好率,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产能。六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紧紧围绕精细管理、提质降耗、节能减排等课题下功夫,争取卷烟能耗持续降低,使节能减排各项指标继续位于行业前列。
  (四)优化布局,切实稳定原料资源供应。一是优化烟叶采购布局,按照规模做大、重点突破、区域优化、适度集中的原则,以省域为单位,划分为“重点发展产区”、“巩固发展产区”和“稳定产区”三个层次,合理分配采购计划。进一步优化各产区内部布局,努力将采购计划向自然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烟叶品质优、有效供给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烟叶产区转移,着力提高采购集中度。二是以品牌对烟叶原料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对基地烟叶实施“定向生产,全收全调”。三是积极参与新产区开发,通过技术投入和项目合作等形式,为新产区提供帮助和支持,建立新的烟叶供应基地。四是加强原料研究。鼓励开展优质品种推广、栽培技术、烘烤技术和提高山东烟叶可用性等项目研究,改善烟叶质量,满足卷烟配方需求。加强重点项目科技攻关研究,支持开展国产替代进口烟叶的技术研究。五是创新采购管理方式。深化采购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先进管理手段,科学运用市场机制,降低采购成本,与优质原料供应商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巩固和完善原料保障体系。
  (五)规范市场,创造烟草工业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和《山东省烟草专卖管理条例》,有关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渠道经营卷烟、走私贩假和制售假冒卷烟行为,对涉烟违法犯罪分子要依法加大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合法经营企业的利益,为烟草行业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依法经营的良好发展环境。各级烟草公司要围绕打造“名牌市场”,着力优化销售结构,保持价格稳定,促进销量增长。一是突出抓好工商协同营销。按照“准确定位、有机对接、突出品牌、全面提升”的要求,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把服务作为商业企业的灵魂,为工业企业、零售户、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要坚持市场导向,突出有机对接,以山东烟草工商两支营销队伍的对接为基础,切实做好市场信息、货源组织、品牌培育等方面的对接,全面提升服务市场的水平。二是着力优化销售结构。在保持销量稳定增长、满足低档卷烟有效供应的前提下,努力在优化结构上下功夫、求突破,进一步提高品牌集中度,形成目标明确、效率提高、竞争有序、水平提升的品牌发展格局。三是全面提升网建水平。围绕“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工作目标,完善网建整体规划,实施“网络深耕”工程,充分发挥网络培育品牌、引导消费的功能。


山东省中药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科技厅


  中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也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医药产业,其产品涵盖了中药材、中药饮片(包括提取物)及中成药(包括保健品)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中药产业在产品生产、销售与应用等领域均受到一定冲击。为巩固提高我省中药产业优势,特制定本意见。
  一、我省中药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2001年我省被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省,2003年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3〕41号),在创新体系、标准化建设、产品创新、优势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东)基地省验收,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1.种植业发展较快。我省拥有各类中药材1500余种,总储量约7.5亿公斤,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目前,全省有近20个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品种100余个,种植总面积100万亩以上。金银花、银杏、丹参、葛根、酸枣仁、柏子仁、桔梗、黄芩、北沙参、瓜蒌、全蝎、蟾酥等道地药材的产量与质量均名列全国前茅。全省2008年中药农业产值达40亿元以上。
  2.中药工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全省有中药工业企业159家,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110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9家。2002-2007年中药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35.5%。2008年,全省中药材及加工工业销售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19.3%,实现利税31.23亿元,同比增长16.96%,明显低于上年增幅。
  3.培植了一批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拥有东阿阿胶、鲁南制药、国风药业、烟台绿叶、圣旺药业、山东凤凰、烟台荣昌、菏泽步长等知名企业和阿胶、三鞭丸、丹红注射液、稳心颗粒等系列名牌产品。2008年,全省年销售额过5亿元的中药企业2家,过1亿元的企业13家,单品种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有13家。
  4.中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全省具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有23家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9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基地)、3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和1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企业孵化器。
  5.企业装备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过连年技改投入,引进先进制药设备,中药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生产企业已全部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一些骨干企业还通过了ISO9000认证。
  (二)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中药属于传统产业,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外订单数量明显减少,中药材、中成药等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中成药市场竞争加剧,品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中药材价格下降,农民生产投入减少,栽培生产发展受阻。许多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的中成药尚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销售不畅。企业效益下降,科技投入不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品种。疗效好、安全性高、质量可控、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药大品种非常少,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年销售额亿元以上品种目前只有阿胶系列、丹红注射液、稳心颗粒、心可舒片、肛泰系列、心通口服液和三鞭系列7种,仅有阿胶进入全国中药品种销售额排名前十位,优势大品种数量少,市场竞争力较弱。
  2.中药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中药材种植缺少大企业带动。由于缺乏大企业带动,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波动大、区域分散,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量和质量不够稳定。金银花、丹参、黄芩、瓜蒌、北沙参、全蝎、蟾酥等著名道地药材至今没有通过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药材GAP)基地认证。同时,中药材原料对外依存度高,省内现有知名品牌的中成药大量使用外地中药材原料,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之间未能形成配套的产业链,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得不到充分保护和利用,一些野生中药材储量减少很快,有的品种濒临灭绝。
  3.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中药有别于天然药、化学药和生物药,面临着质量标准、评价方法、物质基础、作用机理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复杂的科学问题,这是制约中医药学科和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瓶颈问题。我省中医药科研力量分散,研究方向重复,科技投入整体不足,缺乏公益性、开放式、综合性研发大平台和特色单元研发平台,技术支撑体系尚需继续完善,中药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与转化相对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后续产品少,企业技术改造和中药材基地建设受到制约。
  4.市场流通体系不够健全。我省中药流通企业呈现着规模小、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经营秩序混乱的现象,不仅对中药工业企业的支撑拉动作用不够,而且缺乏对外竞争能力。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东)基地(二期工程)为主线,突出自主创新和体制创新,完善产业链条,实施名牌和标准化战略,加强质量管理,做精做强骨干企业,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以中药现代化为主推方向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我省中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原则。通过科技创新,创建中药研发大平台,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知识优势转变为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提高中药行业科技水平,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巩固扩大市场份额。
  2.中医药协调发展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对中药产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中医药协调发展。结合最新出台的医改方案,大力发展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防治疑难疾病方面的作用。
  3.突出优势特色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我省道地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名优中药,坚持做强、做大、做优,提高道地药材和名优中药的信誉,培育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4.产业聚集原则。重点发展已形成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的产业园区或孵化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向园区聚集,在园区内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链、产品链,促进产业聚集快速发展,带动我省中药产业调整与振兴。
  5.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加强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修复和再生,防止流失、退化和灭绝,保持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6.名牌培育原则。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夯实基础,培育一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创建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品牌价值和区域竞争力。
  (三)目标。到2011年,我省中药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个省级中药创新药物研发综合平台、若干个单元技术平台;扶持若干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县、中药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产业示范园,争取进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二期建设计划,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2.产品结构。实现中药材品种良种化、种植(养殖)与生产的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使全省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实现产值45亿元。开展金银花、丹参、黄芩、西洋参、桔梗等10种以上著名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以及综合质量控制等工作,选育中药材优良品种10个,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10个,实现金银花、丹参等1-2个中药材GAP基地认证,良种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以山东道地药材为主,实现饮片、提取物的加工标准化,分别制定10-15种道地药材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标准操作规程、饮片(提取物)质量标准,申请获得饮片生产批准文号。进一步加强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和我省著名中成药二次开发与产业化,开发10个以上创新中药优势品种,实现优势、特色品种规模化。
  3.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打造10个年产值过亿元的中成药和10个以上道地药材饮片名牌产品,培育壮大5个中药饮片(提取物)GMP加工企业,饮片与提取物加工年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通过兼并、重组,培育3-5个科技先导、产值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中药企业集团,使我省中药材及加工业总产值到2011年末达到300亿元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建设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
  1.重点区域。重点发展有中药材种植传统的、规模较大的区域,加快建设莒县、沂源县、平邑县、郯城县、文登市、平阴县、泰安市岱岳区、临朐县等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县(基地)等,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重点抓好10-15个省级道地中药材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积极采用“公司+农户+示范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组织形式,鼓励省内外中药企业和其他非中药企业参与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
  2.重点品种。针对平邑的金银花、徐长卿,郯城的银杏,蒙阴的全蝎,沂水的蟾蜍,莒县的黄芩,临朐的丹参,青州的山楂,沂源的桔梗,文登的西洋参、黄芪,平阴的玫瑰,长清的瓜蒌,菏泽的丹皮,鄄城的地黄,莱芜的白花丹参,莱阳的北沙参等著名道地药材,开展优良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以及综合质量控制等技术研究,开发大宗道地药材在功能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领域的利用价值,拓展应用空间。
  (二)加快中药饮片标准化步伐。依托我省道地中药材主要产区,重点扶持已通过GMP认证的、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饮片生产企业。突出山东鲁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青州博康药业有限公司、山东天一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山东舜生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和山东嘉泰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区域和品种特色,采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扩大规范化中药饮片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我省道地药材饮片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为中医临床和中成药生产提供安全有效的中药饮片。开展道地药材饮片或提取物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生产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推动高质量、高标准的饮片或提取物的生产。
  (三)加快培育现代化中成药生产大企业、大品种。
  1.重点企业。以鲁南制药、国风药业、东阿阿胶、山东福胶、宏济堂、沃华科技、烟台绿叶、圣旺药业、山东凤凰、烟台荣昌、菏泽步长、健民制药、方健药业、鲁泰环中、华洋制药等企业为骨干,大力发展现代中药,通过技术改造、创新和引进先进中药制药装备,实现中成药生产程控化、检测自动化、输送管道化、包装机械化,积极培育规模大、效益好的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名牌企业。选择重点中药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培育跨国公司。
  2.重点产品。以阿胶系列、三鞭系列、心可舒系列、丹红注射液、肛泰系列、银黄系列、苦甘颗粒、稳心颗粒、复方丹参片、大青叶系列等我省传统名优品种为重点,开展新技术应用、剂型改进、质量控制技术提高等二次创新;积极培育益肝灵滴丸、天丹通络胶囊、气血双补丸等有市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新产品,扩大生产,尽快形成较大规模;完善中成药新药开发的技术体系,开发中药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新制剂、缓释、控释、透皮吸收剂以及滴丸、微丸等制剂。鼓励大企业对中药院内制剂进行二次开发。
  (四)加快建设中药现代物流系统。积极培育中药现代物流大企业,建立中药现代物流系统。在菏泽鄄城和临沂蒙山培育现代化、高水平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中药材现代物流,提高我省中药材种植、收购、销售效率。加大对鄄城舜王城中药材市场的扶持力度,力争将其发展成为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药材(饮片)市场。规范中药材市场,加强物流基础条件建设,推广电子商务,完善流通网络,培育中药物流连锁品牌企业,推动中药及中药材物流企业向大而强的方向聚集转变。
  四、政策措施
  (一)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完善中药研发技术链和转化链为主线,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省中医院、省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已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为主体,加强我省道地中药材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饮片加工炮制、质量控制、中药临床评价技术、中药创新药物等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中药生产企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为主体,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产装备和设备水平,加强制药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示范基地和中小医药企业孵化器为主体,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中小创新型科技企业,带动道地中药材的发展和中药新药的开发;把中药新药创制平台作为我省“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综合大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药新药开发技术体系。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技术研发单元平台。
  (二)发展壮大企业规模。鼓励“强强联合”,促进我省中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加大优质、高效中药新药品种开发和生产力度,支持疗效确切、原创性强的中药大品种产业化开发,鼓励企业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提升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名牌企业和产品。
  (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国家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中药行业加快发展。对于应用新技术或新产品的企业要给予税收上的减免;对于中药材GAP和GMP生产企业生产的中药饮片应给予特殊定价,并采取措施以保证其在医疗机构的销售;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帮助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药新药品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和新农合报销范围。要制定政策使中药饮片进入社区医疗和新农合报销范围。
  (四)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和医院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夯实质量管理技术基础,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品牌管理纳入企业、医院(主要为院内制剂)的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增效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确立品牌发展目标,制定品牌培育、创建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注重加强中药国际通行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质量水平;积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依靠标准引领产业发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我省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及其相应监督机构,保护我省中药科研、生产单位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权利,避免中药知识财富流失和中医药产业不正当竞争。
  (五)加快中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药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具有民族品牌的中药,支持中药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鼓励中药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在境外设立科技示范基地,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出口,扩大高附加值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强中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巩固境外传统中药市场,鼓励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争取在国外的认证。利用日、韩等中药(汉方药)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我省传统中药资源优势,加强双方合作,加快我省中药现代化的步伐。加强在传统医药政策、法规方面的国际交流,为中药国际化创造外部条件。
  (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继续组织实施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专项,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对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专项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中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省良种产业化工程中对中药材育种的支持力度。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要引导中药企业进一步加大对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尽快提升我省中药创新能力和水平,更多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各类社会资金、风险投资、银行贷款或国外资金进行有偿投资。鼓励非医药企业与投资机构创办中药生产企业。鼓励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及省对中药产业现有的优惠政策。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中药企业集团境内外股票上市融资。
  (七)加强中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多层次中药人才培养。积极利用中医药专业院校和其他相关专业院校的力量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注重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培养人才。根据农村、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强化对县、乡、村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在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与开发技术大平台建设、省中药现代化专项或“泰山学者”岗位中,设立“齐鲁药学特聘专家”岗位,给予资金扶持,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中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高级生产管理和经营人才、国际贸易人才、法律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的运行机制和环境。
  (八)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作用。中药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履行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职能,发挥在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交流与技术经济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保护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各山区县、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县和示范基地以及重点中药企业所在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发展中草药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发展品牌中药,积极推进中药产业振兴发展。


山东省丝绸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丝绸产业是传统的外向型产业。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丝绸产品深加工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产业链,具有绿色天然、生态环保、劳动密集、农工贸结合、创汇率高的特点。目前,丝绸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丝绸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基本概况。山东丝绸历史悠久,是丝绸之路的供货源头,有着丰厚的丝绸文化底蕴,茧、丝产量居全国前列,是优质蚕茧和生丝生产基地,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拥有茧、丝、绸企业约150家,从业人员3万人,种桑养蚕农民涉及150万人。年产鲜茧3.6万吨、生丝4000吨,产值35亿元,利税2亿元。2008年出口丝类1235吨,绸缎12730万米,服装780万美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蚕种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山东广通蚕种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蚕种生产企业,年生产桑蚕原种7万多张、一代杂交种200万张左右,占全国蚕种生产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8%左右。
  3.蚕茧基地具有一定规模。我省桑蚕茧产区相对集中,技术水平和基地优势明显,产量列全国第六位。全省现有桑园63.5万亩,年产鲜茧36160吨。有一定蚕茧生产规模的县(市、区)60余个,全省共有养蚕户50多万户,农民年养蚕收入10亿多元。
  4.品牌蚕丝优势明显。山东是高品位生丝出口大省,已在国内外市场上建立了质量、品牌和价格上的优势,全省普遍应用了自动缫丝机,生丝质量不断上升,平均等级达到4A50以上。现有制丝能力10000吨/年,桑蚕丝年产量稳定在4000吨左右。
  5.企业改制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08年底,全省国有丝绸企业改制122户,占原国有企业的86.5%,改制后全行业基本保持了产业链的完整。其中,山东海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广通蚕种集团有限公司、日照海通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泰安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等成为产业骨干龙头企业。
  (二)面临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茧丝被誉为“纤维皇后”,丝绸被誉为“人的第二肌肤”,丝绸的优势是其他纤维不可替代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丝绸商品的需求量会逐渐增多,丝绸商品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茧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优势地位十分明显。山东劳动力丰富,气候适宜,有健全的丝绸生产管理体系,是全国茧丝生产大省,丝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丝绸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关键阶段,茧丝市场持续在低位徘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丝绸商品出口量大幅减少,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一是产业基础面临较大压力,桑园面积持续减少。近2年,茧丝绸市场持续低迷,种桑养蚕效益下降,全省各地陆续出现刨桑改种现象,预计全省桑园将刨除20万亩,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二是丝绸制品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不高。山东丝绸、服装及蚕丝制品生产有一定的基础,但生产规模偏小,加工水平落后,产品差异化不够,终端产品对产业的带动力较弱,明显制约着产业发展。三是资源综合利用落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在整个丝绸产业链中,蚕丝的生物量只占2%左右,桑枝、蚕沙、蚕蛹等副产物占了98%,但这些资源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桑、蚕、蛹、蚕沙、蚕丝蛋白的深度加工利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四是国际贸易市场依存度高,行业抗风险能力弱。我省茧丝绸商品出口比重较大,出口以基础原材料及初级制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蚕丝类出口量下降20%,单价下降15%,利润下降50%以上。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稳定产量、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以实施名牌战略为引领,着力解决当前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全省丝绸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原则。
  1.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行业布局,以巩固丝绸产业基础为重点,稳定桑园基础生产,加强对蚕茧生产基地的支持,对蚕茧重点产区的蚕农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优势企业在产业振兴中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带动整个行业发展。
  2.科技进步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以技术改造为抓手,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研制开发丝绸及桑蚕系列新产品,延长桑蚕丝生物链产品加工链条,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桑蚕和丝绸产品。
  3.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鼓励产业内合理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积极发挥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促进行业有序调整,在稳定和加强前端产业的基础上,推动后续加工产业转型升级。
  4.开拓国际市场与扩大国内消费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调研,巩固和稳定国际市场客户,大力开拓和发展新兴市场。改进对国内市场的营销策略,推动丝绸新产品的开发使用,着力扩大内需,引导国内市场消费,促进行业稳定发展。
  (三)总体目标。到2011年底,全省桑园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蚕种年产量200万张,年产鲜茧量稳定在3.6万吨左右,蚕茧质量、栽桑养蚕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厂丝年产量4000吨,绸缎、服装及制品出口创汇额占丝绸全商品的比例由目前的64%提高到80%以上。自动缫丝机比例达100%,无梭织机比例达80%以上,鲜茧出丝率16%以上,厂丝平均等级4A80以上。全行业生产实现绿色环保无污染生态标准,创立10个以上自主知名品牌,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培育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2个,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企业集团2个。积极推动丝绸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开拓国际市场。
  三、发展重点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结合行业实际,统筹兼顾、稳定基础、突出重点、整体推动,着力解决当前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全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一)建立3个技术研发中心。以现有技术优势企业

"
剩余50%未阅读,继续阅读
网站说明

塑料政策数据库是非营利性的平台,您可以免费使用相关的检索功能。如发现本网站未收录的法规政策,您可以通过“在线留言”反馈给我们,感谢您的使用和支持。

本网站对法规政策的分类,除了根据常规的效力位阶(中央法规、地方法规等)之外(如在对网站所有法规数据进行检索,可以点击页面左上角的【效力位阶检索】),还设置了【议题】分类。议题分类的设置是为了让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使用者能够快速了解相关法规政策的数量、发展。议题分类可能会随着网站的更新而增加、减少或变更,如您对该分类有更好的建议,欢迎您通过“在线留言”反馈。

关于本网站议题分类的详细说明,可参见https://shimo.im/docs/M173FOA9Ok46qotP